文章阅读
READ

ChinaNCDA生涯电子报第9期 - 应用专栏 - 生涯课堂的教学设计 - 生涯人物访谈课堂实践研究 (下)

2023-03-01
  • 生涯精选
  • ChinaNCDA生涯电子报
  • 应用专栏

应用专栏

生涯课堂的教学设计 - 生涯人物访谈课堂实践研究 ()

文章:曹原, 金蕾莅, 白羽

※ 编按:考虑文长限制,本文分为上下两篇;前期电子报为上篇,包含总述与第一次课程内容;本期电子报为推出下篇,包含第二次课程内容与教学效果和理论反思

※ 本文初刊于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21年第17期 P34~P39], 获原文作者与原刊杂志同意后刊出

 

承上篇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第二次课:访谈问答分享

  1. 教学形式设计

第一次课后,学生带着自己生成的访谈提纲,在一周时间内找到相应的被访者进行采访,并整理成访谈报告。第二次课的主体内容,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访谈实战过程和收获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交流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依据访谈展开的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1)是否找到了自己中意的被访者?寻找被访者的过程是怎样的?;(2)在访谈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假如还有一次访谈的机会,还想做点什么?;同样,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组内分享、组间分享,以及教师的点评和总结。

 

  1. 课堂生成效果
  • 寻找被访者的过程如何?

在一周的时间里,全班大多学生都完成了访谈。有人通过父母或同学、朋友的帮助,经过几度连结,找到了自己想要访谈的人。有人在知乎上联系了自己先前就很想了解其职业路径的一位元校友,利用知乎平台进行了付费咨询。有人借助老师的office hour,达成了一场不止是课程答疑的师生生涯交流。有人想试试通过国外的职业网站找到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从业者。给异国的陌生人所发送的提问邀请,竟也得到了回复。

期间,教师针对多元职业组,这组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包括运动员经纪人、营养师、律师、国际组织公务员等提问了两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是怎么解决的?同学们仔细想了又想,确实没有什么“困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都觉得找到这样职业的人很困难。虽然我们每个人感兴趣的职业看起来都很独特,但是我们组还是都完成了!不仅访谈的过程,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开始毫无头绪不知道怎么找这样的人。虽然知道六度空间的理论,但是现实中完全没有实现过、体验过。最后我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人,真的很神奇。”;“我以前比较社恐,但是生涯人物访谈‘逼着’我去想怎么请求别人的帮助、怎么寻找到资源来做这件事,让我更有行动力,也更自信了。”。在这个环节中,结论不言而喻:勇敢地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受访者。

  • 在访谈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点?

有些同学通过访谈,得到了令自己受益匪浅的答案:“我问的问题是,设计到底是自己创新,还是给别人打工?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是创新还是打工,其实全在乎你自己。你想工作安定一些,收入稳定一些,你就去设计院,去给别人打工,自我发挥的空间就有限。你想有自由的空间,你就做独立设计师,但是也要知道,盈亏可能就不稳定。所以设计的是与不是之间,就看我自己如何评价和选择。”;“我问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总有很多限制,怎么办呢?就好像我想在楼顶上练习吹泡泡糖,物业肯定会阻止。老师和我说,如果这个地方不让你吹泡泡糖,你就去找一个新的地方。哪怕你找了50个地方都不给你吹,可能第51个就同意了。不要停下寻找的脚步,总会有一个地方让你把这个泡泡糖吹出来。但是,你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吹泡泡糖技术的提升,因为当你真的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也得真的能把它吹得足够大,而不是地方找到了你却吹不出来。”。也有同学获得了一些出乎自个儿意料的答案:“我问了对方,做软件架构师是否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说当然啦,他每天工作下班后还会学习至少一小时。我觉得非常惊讶和佩服:没想到,已经40多岁还在坚持每天学习!”;“我问化工工程师,在企业里想获得晋升难不难?才知道原来晋升标准是对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需要足够好的专业技能,能独当一面,评上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也需要靠出色的业绩说话;还需要与同事处理好合作和交往关系等等。确实是不容易。”;“我被老师反问了:为什么要访谈我?我说,这是我的课程作业。没想到老师对我说:我也建议你,去访谈一下我们楼的门卫。老师的工作你大概是知道的,将来你也很有可能过上类似的生活。但同样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门卫同志,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他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不去和他聊聊,你可能永远也不会了解。”

有的同学感触最深的,甚至不是获得了什么资讯、找到了什么答案:“做运动员经纪人一直是我梦想中的职业。可是这次我做完访谈,知道了它具体是做什么的,我才知道它和我的想像不一样,才意识到职业选择不能只想着感兴趣,还要看自己是不是适合,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和某某某都是去访谈了自己的老师。我们的老师都很随意,我们,也很随意。我们就闲聊著,他就能给我传递一些观念,改变我一些偏见。我觉得,多和老师聊聊,和老师建立一种情感,一种像哥们儿似的情感,挺好的。”。不论得到了多少自己原本想要的讯息,只要主动去开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定会有令自己感受深刻的生涯收获。

  • 假如还有一次访谈的机会,还想做点什么?

“下次我想再找一位已经在投行有正式职位的人士。这次访谈的是在投行全职实习的学长。虽然学长的实习也是全职且工作内容和正式全职者没什么差别,但正式员工肯定有更丰富的资讯和更深的工作体会,可以看看和实习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我想做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这次时间有限,我是通过微信完成的。但是,微信里我只能看到TA想好了的回复,看不到TA的表情和仪态,也不知道TA在知道我的问题之后的反应是什么样,觉得好不好回答,这就错过了很多非语言的资讯。”;“我想找同一个人再访一次。因为这次我通过别人找到TA,我们都不认识,TA给我的回复可能就比较官方、正面一些。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对TA的情况更了解了,更知道怎么提问比较合适;另外我们之间更熟悉了,可能同样的问题TA也会给我不太一样的资讯和观点,将来我也还能继续向TA请教。”。

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希望通过第二次访谈对已有的资讯进行核对或补充;有的同学认识到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克服了“社交恐惧”,希望促成一次更充分的访谈过程;有的同学在不经意间提到了社交礼仪(了解被访者的情况、如何提问更合适等等),以及通过弱联系建立职业社交网络(networking)的想法,开始要为自己长期的生涯发展积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事实上,这些都是教师原先计划要在课堂最后总结时讲授的要点,但它们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口中说出来,成了同学们自己生成的真知灼见。此时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肯定每位同学的收获分享,在助力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提炼概念、加深印象;同时鼓励大家继续探索,发展自己的生涯。

 

三、教学效果和理论反思

(一)教学效果

两节生涯课堂,一场人物访谈,学生们在团体的动力下生成了若干条精彩的问答和一系列带上了自我烙印的生涯感悟。在期末课程评估中,学生们也对生涯人物访谈环节给予了很高评价:在本学期生涯课程的十余个典型环节中,生涯人物访谈所获得的学生评分位列前三。

(二)原理反思

将“问什么、怎么问”完全交给学生,并不是一时兴起、天马行空的创新

  1. 生涯资讯存取:从客观资讯到人格资讯

已有研究表明,生涯资讯能否发挥功能,取决于这个人如何处理资讯。Waas1984)曾将生涯资讯区分为“客观资讯”与“人格资讯”,发现“当提供给被试与职业有关的人格属性特征时,他对职业认知的区别能力比仅提供与职业有关的客观性描述要高” [10];而对职业认知的区别能力则与人的职业成熟度正相关,能力越强,职业成熟度越高,也就越有助于做出适切的生涯决策。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参考提纲,是让学生通过访谈去搜集客观的“XX职业需要什么”;那么,学生自己的发问,则更能够激发他们去思考“我想要什么”,而“我想要什么”则促使他们回过头来再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这就把生涯客观资讯转变成了生涯人格资讯;把“生涯人物访谈”这一探索职业世界的行动,与探索自我的行动(如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联结在了一起。当访谈与自己的经验和困惑产生关联,所得到的职业资讯才是真正有效的;当访谈从职业资讯走向生涯思考,其行动过程带来的体悟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探索如何建构自己的生涯,并付诸行动。

  1. 关系教学法:拓展师生关系潜能的实践

采用小组讨论和大组分享的教学形式,是肯尼斯·J.格根谓之“关系教学法”[11]的创新实践,例如对话课堂、合作式课堂等。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mentor)、课堂的主导者,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而对话课堂(the dialogic classroom)则鼓励教师放弃这种“全知全能者”的角色:(1)将参与者扩展到学生全体;(2)减少对讨论方向的控制,让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3)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更正他们;(4)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唯一真理,而是对理解内容的扩展,等等。研究表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同时印证),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关系得到确认和支持,减少了疏离和抵抗”。[11]

另一方面,教师如果能促成建立起重视学生之间分享的合作式课堂(collaborative classroom),将“有利于学生相互吸收各自优点、塑造他们的行动及关系方式”[11]。一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每位同学的提问角度和访谈问题的生成,都借助了团体的力量来发散及整合思维(各自思考+小组分享讨论,并一起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每位同学也都能在分享中发展出新的思考角度,学会表达好奇和怀疑、理解并包容不同的观念等等。这些合作技能的培养,既是对学生接下来实地访谈的一次预演,对其未来更长远的生涯发展也颇有裨益。

 

当把生涯人物访谈“问什么”、“怎么问”交给了学生自己,我们发现,学生们的真诚投入与分享,不仅带给了他们自己更多的成长,也感动了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份美丽的憧憬。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太多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而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契机,鼓励他们结伴而行,放心去飞。

 

References

 

[1]     肖阳.浅谈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中国培训,201512:56-58.

[2]     Stumpf SA, Colarelli SM, Hartman K.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3, 22(2):191-226.

[3]     刘朝华.谈生涯人物访谈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 2015, 38(3): 102-104.

[4]     侯晓云.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具体运用[J].科教导刊,202015):182-183.

[5]     杨金霖, 晋婧婧, 郭寅.国内研学中的生涯教育渗透——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河南研学路上的生涯人物访谈”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4):23-25.

[6]     侯志瑾,常雪亮.团体的力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25.

[7]     易晓敏.高中生职业探索之生涯人物访谈设计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1):29-31.

[8]     Lent RW, Brown S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3: 119.

[9]     []马可· L..萨维科斯.生涯咨询[M]. 郑世彦,马明伟,郭本禹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5.

[10]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14.

[11]  []肯尼斯·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和共同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56-264.

 

 

作者:曹原, 金蕾莅, 白羽

 


曹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现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担任科研助理,是清华生涯课教学团队成员之一,也是国际生涯发展学会生涯发展咨询师(NCDA CDA)。欢迎一起探讨青年人生涯发展话题,您可以用以下方式与她联系:

E-mailcaoyuan_08@126.com

 

金蕾莅,博士,副教授,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访问学者。获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北京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主讲课程《工作探索与大学准备》入选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慕课《职业探索与选择》获评国家级精品线上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和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

 

白羽,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专案研究员,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聘用团体咨询师。研究方向为人的终身发展,以及团体辅导在青年人的生涯发展、情绪管理等主题中的实践。

 

TOP